为什么中国地域黑总抓着河南和东北不放

东北比较好理解,引爆点就是当年的下岗。

当年九五年后家里在南方涉及点娱乐买卖的朋友应该有印象,声色场所里,门口站着的多是东北的爷们,里面躺着的多是东北的姑娘。一直到现在,这都是很多小店的常态。

很多东北朋友非常耻于提起这些现象,但我觉得忘记就是背叛。这是一场国家级的背叛,数千万根据国家意志已经结构化的产业工人,被国家以各种冠冕堂皇的词汇剥夺了被许诺的隐形资产权力,然后弃之如敝履,扔到他们非常不适应的市场上自生自灭。

多少跳楼,多少围堵政府大楼,多少举家煤气自杀,多少捡菜叶子过活。说实话,没有酿成更严重的事件,已经是某种意义上东北人对国家的谅解。最后逼得相当数量共和国昔日的产业工人去涉黄涉黑,责任在谁头上,大家自己清楚。

东北人那段时间在黑黄一路上从业者比例急升,自然会引起普通人的歧视。只是悲哀的是,普通人不去问谁是这一现象的制造者,却去指责这件事的受害者,弱者抽刀,确实是向更弱者。

但更悲哀的是,从大量的反馈上来看,东北人似乎没有因为这次被国家的背叛而丧失对国家的信任。官僚主义、对体制的推崇、对市场经济的不信任,东北地区都是全国范围内的屈指可数。跟其他某些较推崇体制的省份不同,考虑到东北工人群体一直都遭到比较严重的利益损害,我有些难以理解。

或许历史的反作用力,需要时间。


而河南的问题,则可以说是歧视农民工的一个典型代表。

河南很不幸地满足了三个比较罕有的特征:

人口大省;
劳务输出大省;
覆盖全国多种日常行业。

这就意味着,各地的普通人,日常都有着大量机会遇到从事低端产业的河南农民工。

例如,安徽也是高比例的劳务输出大省,但是北方地区对安徽人的歧视明显比东部少,因为安徽的劳务人口东部就可以消化;

四川也是劳务输出大省,人口也足够多,但是早期四川是以建筑行业为主,集中居住集中管理,与当地居民互动较少。所以即使四川人建了中国一半以上的楼,很多本地普通人对四川人这个概念依然感知淡薄;

最后像湖北输出农民工,凭借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和重商的传统,虽然遍布全国也渗透至多种日常行业,但是体量摊到全国来说不算大,所以也没有成为被歧视的重灾区。

河南三点都满足,唉。

农民工的教育水平、收入水平、福利水平摆在那里,形象和素质是可以预判的,犯罪率是算的出来的。加上农民工必然和当地的劳务人员抢夺就业机会,最后产生的不满是肯定的。

也就是说,这不涉及到道德判断也不涉及到地域区别,这就是一道数学题。你把这些条件给任何一个省份,他们最后遭到的舆论结果都是一样的。

而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在城乡二元制这个系统上,随着开左灯往右转,诞生了一批有能力建构话语体系的城市小资阶级。他们在面临每日大资本和体制的剥削下,需要明确一个能够在他们之下的阶层,他们也是要向下获取资源的,资本上,权力上,舆论上。

河南,就决定是你了!


我祖上山东。后来清末黄河改道,举家迁到河南洛阳,住了几十年。到我爷爷那辈跟着红军打过了长江,在南昌复员。我父母那辈广东改革开放缺老师,俩语文老师就这么带着我去了佛山。最后浦东新区开发,老爸在浦东买了房。

曾有个北京认识的“长辈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别说你是河南人,名声不好;也别说你是广东人,北方人对广东人有很多偏见;说江西人嘛没什么印象(不愧是阿卡林省!);上海人也不行,男的会被笑。就说你是山东人吧!

我现在走南闯北已经十年了,愈发理解到何为“人是环境的动物”:农业时代,有险可守的平原是帝王之资;工业时代,靠海的矿山工厂可以获利全球;海权时代,深水良港是必争之地;陆权时代,十字路口是膏腴之地。

人?人只是那些无数因素集合的一个界面。知乎喜欢强调个人的奋斗,但是当我们看到成千上万在挣扎时,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背后历史的进程?

  • Copyrights © 2020-2022 Henry
  • Visitors: | Views: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