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va工程师还是算法工程师

年轻人想太多了,以大部分人的技术水平,都谈不上选择技术方向,出去都是被社会艹的。

大部分人,能够选择一个价值观和你 match,给你机会发展的公司,已经是人生高光时刻了,做啥技术真的不重要。

打个蹭热点的比方,你要是憧憬生物学,去了武汉病毒所,除非你心黑,喜欢靠院士升职器当所长,这我无话可说,年轻人心不够脏的,你选择生物学方向,却屁颠颠去了这种机构,方向还重要吗?

像我们一些垃圾群里面

有人喜欢算法,刚进行业时候,觉得自己数学好所以放大算法的价值,恨不得未来都是算法,然后干两年,发现破烂公司觉得算法没用,做算法创新涨一点点,还不如写 ppt 做架构做产品的牛逼,技术又上不去,管理也做不好,团队都被削了,跳槽没人要,整天骂骂咧咧。

有人喜欢做开发,觉得自己特立独行,恨不得都劝退算法,过来搞开发,结果发现开发特别吃年龄,活也重的喘不过气,30 岁升不上管理或者架构师,就要退休了,自己爬不上,最终也是整天骂骂咧咧。

有人喜欢钱,拼命刷题,一开始 offer 多, 纠结个半天哪个岗位钱多,结果找一个号称技术积累深厚,天天沸腾,搞“牢疫结合”的公司,进去发现领导结果就是坨屎,2 年下来技术啥都没学,白闷一肚子火气。

结果,现在全都成了一堆骂骂咧咧的人。

然后其他人咋理解我们呢?一群针对互联网的黑公关狂欢!只有我们深知,绝对没有人能够跟上社会科技和商业的改变速度的,你奋斗还是躺平,都是一个人和 N 平方的群体博弈,保不济还有黑天鹅事件,你说统计上谁赢?

大部分普通人与其纠结选择啥,还不如想着社会未来会是啥,增量是啥,你思考对了,躺在这个潮流里面都能笑傲江湖了。

想靠 alpha 策略成为人赢,当你知道这个因子的时候,因子已经开始 decay 了。

你真的倔的不肯承认,活该被全球 quant 顺着网线过来打你。

支撑一个人走下去的,从来不是你手头那点杂耍,而是你内心相信未来是啥,是信仰让你坚强,不是高空走钢丝赢来的廉价掌声。

少年,你从现在开始,应该努力思考,我该如何做,才能更加接近未来互联网的新形态和新的渗透模式。

职业危机的本质是什么?本质是不需要那么多有经验的工程师,如何拿五个人的饭喂饱十个人?答案是,怎么分配都有人吃不饱。所以,这不是个人选择问题,而是市场问题、需求问题。比如一个老兵,会用迫击炮,会叫空中支援,懂无线电通讯,会火力压制,但是在岛主手下当兵,发一杆中正式,50发子弹,10个手榴弹,就这点东西,吃不饱饭还用绳子牵着防止逃跑去上战场跟穷凶极恶的鬼子拼命,那未必比得过战友那些文盲出身的士兵。因为,岛主的需求和市场和成本,不足以支撑美式老兵。难道,30多岁软工多年的老工程师,真的不如20多岁的新人?我30多岁写代码的能力比20多岁时不知道强了多少。关键在于就业市场和公司强调的,是什么竞争力。国内码工市场显然强调的是工作时间和耐劳易使。35岁的人其实技艺更精湛,但耐不住精力衰退,家庭分心,所以工作时间下降了不少;加上老油条好多时候想得多见得多,更不容易被情怀忽悠,滑得很。以前我觉得,这种跟西方的差别,是效率和技术水平导致的;现在又觉得,这也许是文化导致的,是思路不一样导致的。东方的思路本身就是强调人本身的能力,把“人”的潜力发挥到最大,是主观性的;西方的思路是强调“流程”,尽可能地消除“人”之间的差异,是客观性的。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潮和习惯。测试职位回到正题,测试本身就是软件开发下的一个分支,既然软件开发都有市场带来的35岁危机,那么转测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当然,单分析测试和开发这两个方向的话,可以说测试更不乐观了。提到测试历史,必须说“陆奇改革”事件。长话短说,就是陆奇在微软时将自己部门SDET全部改为SDE,最后推广到全公司。这种带阵痛的改革非常成功,使得微软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。我先前听说一个SDET的Manager,在微软17年,从SDET1一路升上来,一行code没写过,是不是舒服得有些过分了?陆奇改革后,这人后来转成了SDE2,当然,人早就不差钱了。测试分为两种:手动测试的严格来说不算测试,跟Engineering不搭边,在如今的环境下,大公司基本上都是外包这种手动测试(中国和印度);一般软工说的“测试”应该指的是“测试工程师”,是知道如何写code的人,写测试用例和框架。然而,测试工程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,他们的工作内容只是软件工程师的一个子集。这些code,完全可以交给软工来写,并且软工还更了解一个系统的弱点和细节。这就导致,测试工程师的职位,也被逐渐削减或是外包到更便宜的公司和国家去。我不是说测试框架在软工中不重要,而是说那种传统的微软式的开发、测试成双成对的做法,逐渐转变为全开发职位,部分人或是部分精力维护测试框架,偶尔一个部门下有一两个专精测试框架的专家(亚马逊这样做)即可。所以, 我个人认为,跟十几年前流行的工作方式比,其实对软工的要求更高了,活更重了,整个环节也更简单了。这就带来,软工职位不断增加,而测试、DBA等职位不断被削减,公司的效率和收益更高。从前,软工只是被认为是软件开发的一个环节,虽然也是最重要的;如今,软工的职责范围其实是扩大了。甚至,在很多快节奏,更现代化的大公司,软工还管项目进度和人员协调,以及项目报告等很多活,部分替代了PM/TPM/Manager的职责。有时候manager跑了、被开了,甚至还有“码工自治联盟”状态出现,没人管,几个码工自己商量做什么,也见过。这也部分解释了,软工需求大而且工资在过去10年间慢慢上涨的原因。很多公司之所以难面,不光是算法题的问题,还有承压、交流和设计等很多指标。要求高了,自然难招人,公司也不在乎钱多给点,因为巴不得进来的都是多面手。行业兴衰个人的努力虽然能够减缓、但是还是很难摆脱行业兴衰的。一个行业,享受它的福利,就必然承受它的规律和残酷。软工,无论国内外,最大的特征还是高强度的智力输出。而人的思维活跃和精力,无疑是一直随着时间而衰退的,有些衰退是因为要考虑的事情更多(比如身体状况,家庭等),哪怕30多岁更聪明了更努力了,也不行。此外,软工的行业跟总经济形式特别相关。你可以看出,各国的软工待遇,跟其GDP是非常相关的。中美IT之所以厉害,你当然可以吹说中美两国人聪明、能吃苦、自主研发,但说穿了还是因为两国GDP世界第一第二,有的是钱和市场,随便给点投资就雇得起码工去造东西,然后在本来已经非常巨大的市场上获得更多回报,良性循环。比如某些垃圾国家,饭都吃不饱,肉都不敢大口吃,穷得叮当乱响,你做外卖软件给谁用?在这种情况下,我倒是觉得,应该心平气和: 自己赚钱,是因为踏上行业的快车;自己失业,是因为行业或是经济下行。个人的能力和选择,倒没必要那么焦虑。

如果是技术类型管理的话,说几点:

最重要的,明确组里在公司的地位,聪明地接活,合理的安排活

业务过于琐碎和繁重会压垮组里成员,接着压垮你,要懂得抢做重要的活,为组里的整体绩效做精细化打算。

抢活能力是管理层自身修为的重要体现,无非两个方面,你的技术和人品都要好,技术好不必多说,技术不好连人家要做啥都不懂,谈何抢活。

这里强调人品不好的,就是对人特别狂的那种,这种人不适合当管理,很容易引起组和组之间的矛盾,这对整个组的影响力都是灾难性的打击。商业社会是利益的捆绑体,一个人再厉害,被人厌恶,也抵挡不住一堆人对你抵制。

当然,待人接物温文尔雅,这事情没这么理想,如果公司金字塔结构都被削成纺锤形了,中层管理哪怕学富五车,也一样极度内卷,谁也看不惯谁,互相倾轧抢活打架,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。

一般感受到这种纺锤形结构诞生以后,我觉得,中层管理赶紧跑路为好。

保持打磨自己的技术,不求深,但一定要广

管理以后技术是不可能变深的,管理如同挖战壕,你挖地过深会导致和其他人挖的连不到一块,反而还会形成一个巨坑,谁都爬不出来。此外,组里有人挖的深,有人挖的浅,管理要做的的是保证深浅不一的都能够串接起来。

所以,技术管理层技术广度必须够广,这里的广,不仅说你懂的知识多,而且,你还要知道各种 low 的解决方案,和各种高级的解决方案,雅俗共赏。不然各种乱七八糟的技术做出来,你半天整合不到一起,同事做的你不懂没法帮人家说话, low 的你看不惯打击人家,感情这饭你没法吃了。

但是,管理也有弊端,因为技术不深,导致跳槽经常性吃亏,一般国外的技术狂人都很不喜欢 manage people。只是国内风气不知为何,上年纪必须要考核你管理能力,实在是烦人。

听组里同事吐槽和抱怨,并想办法制造条件给他们排忧解难,学会给组里同事挡子弹

强调的是,管理不是奶妈或者坦克职业,管理也不是花掉你全部生命去做全职心理顾问,接受吐槽和挡子弹,只是一种最大化激励团队的措施,听取抱怨是防止有本事的同事频繁离职,增加你的招人成本,同时防止造成人才的死海效应。挡子弹是激发同事发挥更多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措施,同时让他们觉得和你共事是有安全感的。

一般公司的管理层和干活的绩效是分开打的,所以同事干活开心产出高,管理层也有好的绩效,两者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,而是同生共辱的关系。

此外,国内对管理的理解还是掌握人事权这一点有点分歧,认为管理是统治阶级,抱有敌对态度。其实将心比心来说,互联网管理类岗位是很危险的职业,技术精进放慢,琐事增多,拿的工资未必比技术人员高(沸腾厂除外???),离职跳槽非常困难,公司一个内斗或者业务不确定,人生被毁掉还不如一个写前端的小弟出去好找工作。

至于如何听取抱怨和吐槽,这和你听你家人唠叨和抱怨一个道理,很多抱怨都是你个人理性层面没法理解的,但是你也要听下去,所以,可以从家人入手,解决他们的唠叨,学会让他们宽心,这个训练如果做下去,往往非常见效。

正确对待组里怠惰的同事

有些同事可能对业务和前途没啥盼头,觉得业务做来做去都是一坨屎,陷入迷茫状态,这对管理人性话来说,很考验心性的。可能国内管理第一想法就是干掉人家,常见于脉脉里面骂街的针对对象,这是一种懒政思维,也是恶化团队关系,增加各种谣言的罪魁祸首。

对方不想做就候着,让他做自己喜欢做的,刷题考证都别理他,也别灌鸡汤忽悠人家或者苦口婆心劝对方,正确的方法是,组里潜意识灌输你不来给我们解决琐碎问题,我们组就要挂了的一种危机感,潜移默化让他觉得他是来救你的,不是来给你打工的,激发他的主人公意识。

至于如何让对方觉得做琐碎事还是救火呢,很简单也有点欺骗性质的,就是每周开周会的时候,让组里其它同时疯狂吐槽这东西不做,就没法干下去了,需要人来拯救,接着管理者适当抽象这种吐槽,变成目标明确的活,说谁能解决请谁吃饭,总之多来几轮这种形式的会议,怠惰的同事久了也不好意思一个人啥都不干,愣在那里摸鱼。

所以,有时候,可以巧妙地把一件事情拖到大家都觉得重要了才开始做,大家的战斗力都会巨大提升,deadline 是生产力,不是吗?

最后一点,不是最重要,但是却是一种神奇的力量,就是谈吐能力

谈吐能力无非几点,让人感到通情达理,幽默风趣,格局宏大,句句金句,都是好的谈吐。有空多多看看奇葩说一类的,看几本语言震撼的文学作品,多和脑洞大的有趣的人聊天,懂生活懂得玩,有共同话题。不求道理对不对,但求你的表达能力让人觉得耳目一新,听起来就是有趣的人。无论做啥事情,风趣的沟通能力都是好的印象分,如果实在受不了社会的虚假,你可以到网络匿名吐槽怼人也成(虽然我不是太赞同,不过有一些宣泄渠道很重要的),总是,人前一定要学会高级别的谈吐,让人觉得你谈吐能力一流的人。

中台和微服务有什么区别?

你到高校去,导师承包一个项目,分给学生做,学生根据甲方需求,没日没夜做好一个项目,做完毕业,然后师弟过来接手,一看傻眼了,完全看不懂,推倒重做,接着毕业,接着让小小师弟接手,小小师弟接着崩溃,接着推倒重做。

组里唯一日益增长的,是导师的荷包,手下无数的横向项目ppt,还有组里某个学生才能看得懂的项目成果。这些拆分无比稀碎,功能又交叠极大的微型工程,只有做这个业务的学生看得懂,其它学生想用,费劲,没门。

导师一看,不成呀,每次招一个苦力过来,都要高年纪的学生带,越带越吃力,还重复造轮子,出活越来越慢,成本越来越高。

咋办呢,导师心里一横,把几个技术好的高年级博士叫过来,画了一个大饼,说你们前途无亮,让他们把整个组的项目都整和梳理一遍,把里面共同,且通用的东西都抽离出来,做了沉淀,让以后新来的师弟能够快速完成横向项目。

这几位博士不负众望,高质量地完成了导师的任务,让新来师弟调包溜得飞起,小小小师弟很快地解决了导师的横向项目,迅速毕业,走向人生巅峰。

而这几位博士,却因为没有直接完成导师的横向项目,被导师延期了。。。

扫一扫,分享到微信

微信分享二维码
  • Copyrights © 2020-2022 Henry
  • Visitors: | Views: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